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对海洋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水下机器人逐渐呈现智能化发展趋势,其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还可根据现场情况,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主进行水下勘探、监测、采集样本等作业,大大降低了人们工作的风险性,同时也极大推动了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快速进步。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无人水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启动会成功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王哲主持,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程鹤岳,标准部徐嘉琳出席会议。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中科探海(深圳)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海事大学、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学、飞马滨(青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澜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捷水下潜航器(深圳)有限公司、浙江星天海洋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海洋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泰航海科技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启动会。
会上,徐嘉琳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王哲对《无人水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标准工作计划进行汇报,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无人水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积极研讨,充分考虑无人水下机器人不同的工作环境,对其关键技术和检验规则给出了建设性意见,旨在填补国内标准空白,规范和推广无人水下机器人的应用,保障我国海洋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及水下领域设施安全运行。
会议最后,程鹤岳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无人水下机器人是人类探索海洋、认识海洋和开发海洋的重要技术装备,对发展海洋事业、带动蓝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中国制造 2025》《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无人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变革。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国促会标委会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无人水下机器人通用技术条件》这项标准,也是希望能够规范指导机器人结构设计、研发技术等,进一步提升无人水下机器人的工作能力,推动我国无人水下机器人技术高质量发展。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人水下机器人在海洋探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将成为人类探索海洋和水下世界的关键技术。接下来,国促会标委会将携手更多业内优秀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紧紧围绕创新发展战略,深化标准化改革,加强高水平无人水下机器人领域标准制修订,持续提升标准对行业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促进国内无人水下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