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以及无人机应用场景的日益广泛,氢能无人机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和零排放等显著优势,逐渐成为无人机领域的新兴发展方向。但由于当前氢能无人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续航能力评估、氢燃料电池散热技术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制约了氢能无人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氢能无人机续航能力等级评价规范》《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散热系统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王肸主持,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吕常松,标准部晨萌、王晓姝出席会议。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清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盛世盈创氢能科技(陕西)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新研创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苏州氢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汽北消(北京)应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池州协氢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池州协氢氢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协氢(池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沈阳中复科金压力容器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上,王肸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晨萌与王晓姝分别对《氢能无人机续航能力等级评价规范》《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散热系统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标准工作计划进行汇报说明,旨在推动氢能无人机技术发展与应用,提升无人机续航能力,规范氢燃料电池散热系统的设计与评估,从而加速氢能无人机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氢能无人机续航能力等级评价规范》《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散热系统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续航能力等级划分、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积极研讨,重点对氢能无人机的续航时间、续航里程、能量转换效率、散热系统的设计要求、散热效率评估以及可靠性测试等方面进行规范,旨在为不同类型氢能无人机的续航能力评估提供统一的量化标准,确保氢燃料电池在无人机运行过程中能始终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稳定与使用寿命,同时保障无人机飞行安全。
会议最后,吕常松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氢能无人机作为一种新能源装备,具备低温适应性好、绿色环保、续航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在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和市场不断拓展,氢能无人机将成为未来无人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编制这两项团体标准,将有助于提升无人机行业整体水平,加快推动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化工作,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氢能无人机行业在标准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两项团体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填补我国氢能无人机领域相关标准空白,为业内企业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引与规范依据,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与技术合作,推动氢能无人机技术创新发展与广泛应用,引领无人机行业迈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