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管理咨询技术委员会(ISO/TC 342)主席、国际标准化组织联络中心技术委员会(ISO/TC 351)经理姚歆——
我想重点谈一下团体标准国际化的几点观察体会。在团体标准向国际标准转换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基本判断:
第一,团体标准到底是什么?尽管我国推行标准供给二元结构多年,但现实中仍有部分企业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视为层级关系,认为国家标准层级最高,于是争相去做国家标准。对此我持不同观点——这些标准本质上是类型差异而非层次差异,正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类型之分而非层次之别,团体标准同样属于独立的标准类型,这是推动团体标准国际化的认知基础。
第二,什么是国际标准?事实上,国际标准可以分为狭义的、中义的和广义的。过去我们的工作主要聚焦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和ITU(国际电信联盟)这三大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这是最狭义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但我们需要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框架。
中义层面的国际标准来自一些区域性标准化组织,比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发布的标准。不过区域性标准转化难度较大,除了欧洲的CEN有实际标准产出,其他区域性组织更多的是作为协调机构。
广义层面的国际标准则涵盖来自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W3C(万维网联盟)等国际行业组织的标准,甚至包括联合国下属机构的标准。
以上认知的建立非常重要。大家可能注意到,广东、深圳在统计国际标准数量时,数据特别亮眼,就是因为采用了广义统计口径,将广义国际标准纳入统计。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推动团体标准国际化时,需突破狭义范畴,既要紧盯ISO、IEC、ITU三大主渠道,也要善于利用其他国际平台。
一、“团体标准化+国际标准化”模式探索
在探索“团体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的差异化路径上,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出特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两种转化模式:
第一类:以团体标准为基础直接提案国际标准。
这里有个重要背景:202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出台了《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其中明确采信前提是团体标准实施满2年。如果进一步形成国家标准,通常还需要1.5年周期,整个流程加起来大约需要3.5年。但实际上这么长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制定国际标准,因为ISO标准体系有个特点——它不强制要求标准来源,也就是不区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团体标准提案国际标准。
成为国际标准后可再转报国家标准,就形成了“团体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路径,速度更快,更能够满足市场的创新需求,而且还有机会快速转化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
第二类:以团体标准集群孵化新技术领域。
中国每年牵头制定的ISO/IEC标准总数大约有150项到200项。除了单个国际标准项目的争夺,更高层次的竞争在于推动设立新的技术机构。
截至目前,中国承担的ISO技术机构(TC/SC)共有89个。从2011年到2025年,这14年来,中国自主提案并成功获批的新TC共有22个。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个思维转变,当团体标准形成系列化成果后,我们完全有可能去开辟新赛道。
二、关键成功要素与未来展望
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我认为要实现团体标准国际化,必须抓好三个关键点:
第一,选题要精准。现在全国10万多项团体标准,不是每个都适合国际化。很多企业一开口就说“我的技术全球领先”,但有很多团体标准可能并不适合做国际标准,因为它不能够满足全球市场与创新需求。
第二,路径要适配。要熟悉《ISO导则》,通过导则里的有关条款,组合出不同的工作路径。
第三,朋友圈要稳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很多技术标准提案遭遇非技术因素干扰。团体标准转为国际标准,需要获得国际朋友圈支持,这也是决定团体标准国际化成败的重要因素。其实我认为朋友圈在上述三个因素中反而需要排序第一,因为在朋友圈里找选题,选题才能更靠谱。
过去,我们的标准化的工作一直是在跟跑,后来与其他国家并跑,现在在部分领域开始领跑。我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买票听戏”。第二是“登台唱戏”。第三个阶段是“搭台唱戏”,也就是培育和打造专业性的国际标准组织。
我认为,未来团体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换有很多方式、模式和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只要持续扩大朋友圈,在朋友圈里做好选题,找好路径,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团体标准有序转换成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