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增长,电池安全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超声波诊断技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手段,能够通过高频声波穿透电池外壳,检测内部缺陷,如微裂纹、电解液分层、异物侵入等,在电池内部缺陷检测、状态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审查会成功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邢辉主持,标委会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王志豪,标准部许鑫鹏出席会议。华中科技大学、无锡领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学、江苏集萃华科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工程学院、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审查会。

会上,许鑫鹏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邢辉对《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主要技术内容等向专家组和参编单位进行汇报说明,深入分析该标准在电池生产、检测、维护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的测试方法、安全要求等,旨在为电池行业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提供明确的技术支持和标准参考。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主要组成、技术要求等内容进行全面审查,一致认为该标准以行业现有相关技术指标和要求为基础,以综合性、系统性为原则,规范了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的超声波频率、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分辨率等各项技术指标,有助于系统准确、快速地检测电池的内部缺陷和状态,确保其符合电池检测的实际需求。专家组表示,该标准可为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其发布实施将促进电池超声波诊断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电池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电池行业向智能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会议最后,王志豪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2024年6月,工信部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进行了修订,文件建议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括质量方面的控制流程、防止和发现内部短路故障的控制程序、试验数据和质量记录等内容。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国促会标委会携手业内专家学者、科研机构编制该标准,为电池制造商、设备供应商、终端用户之间提供统一的技术语言,可有效提升设备的兼容性,降低设备研发成本、提高检测效率,推动电池产业向规模化、智能化升级。
《电池超声波诊断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编制,既是应对电池安全挑战、推动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标准化手段,可实现电池安全、技术突破、成本优化等多重目标,使系统能够发现微米级缺陷,为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