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与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结晶,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全球首款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鸣枪开跑、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即将启幕,无不昭示着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热度。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领域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层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科技界、产业界与资本市场的焦点议题。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升级、高精度传感器阵列的集成创新以及仿生运动控制系统的持续优化,共同构筑起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体系,推动了机器人在动态平衡、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人机共融等关键能力上取得质的飞跃。在应用拓展方面,其已突破传统工业边界,形成覆盖智能制造、医疗护理、教育娱乐、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多元化生态,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
尽管人形机器人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不同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人形机器人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性能指标难以比较、互操作性不足等问题,不仅增加了用户的选择成本和使用风险,也阻碍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进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对开展人形机器人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规范市场发展: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尚不完善的阶段,及时提供了行业共同遵循的技术依据,规范了产品研发和市场秩序,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
二是促进技术协同与生态构建:统一的标准接口和测试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如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应用开发)的协作效率,降低了集成成本,加速了产业生态的形成。
三是加速技术转化与产品落地:明确的性能和安全要求为研发提供了清晰目标,测试方法为验证提供了可靠手段,有效缩短了研发周期,提升了产品可靠性与成熟度,助力技术更快走向市场应用。
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与竞争力:积极参与并主导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这一战略新兴领域掌握技术规则制定权、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为未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的转折点,但技术瓶颈、市场错配等导致商业化进程受阻。在此背景下,制定人形机器人相关标准,是破解产业困境、推动技术-市场-成本闭环的关键路径。以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的由国促会归口的团体标准为例:
作为人形机器人关节驱动的核心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副的制造精度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与负载能力。T/CIET 965—2025《人形机器人用行星滚柱丝杠副技术要求》团体标准通过明确行星滚柱丝杠副的技术要求,可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和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化建设进程,推动其从“实验室级”向“工业级”跃迁。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内外部环境、实现自主交互的核心部件。其中,多维力/力矩传感器为机器人提供接触力反馈,支撑精细操作与安全防护;柔性触觉传感器模拟人类皮肤触觉,实现物体材质识别与抓取力度自适应。编制发布T/CIET 1254—2025《人形机器人多维力/力矩传感器检测规范》团体标准可统一检测方法与质量评价标准,解决行业检测标准缺失问题;T/CIET 963—2024《人形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器》团体标准则规范了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有助于推动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
人形机器人人机交互技术是实现机器人与人类自然、高效沟通的核心,其关键作用在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感知与智能决策,使机器人精准理解人类意图并给予适应性反馈,从而提升交互的友好性、安全性和任务执行效率。T/CIET 982—2025《人形机器人人机交互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统一了交互接口、数据格式及性能评价方法,有效解决了行业技术碎片化问题,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除此之外,多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扶持政策,设立百亿级专项基金,推动技术转化与示范应用。这些举措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有助于加速技术成熟与市场验证,为其商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这场关乎未来产业主导权的竞赛中,标准既是人形机器人技术博弈的“规则手册”,也是产业生态的“粘合剂”。未来,随着多维力传感器精度突破、柔性触觉感知技术跃迁等关键技术的持续迭代,以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临界点。期待人形机器人领域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行业将构建起覆盖感知、控制、交互等全链条的技术基准,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协同创新的“技术语言”,加速人形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